漫畫推薦》那些無法丟棄的、愛過的我們
——從《暫時先這樣》到《愛過的廢物》,陳沛珛的告別練習

積灰塵的底片相機、前任寄來的摩卡壺、一疊手寫的信。這些被擱置、失去功能的物件,讓人回到曾擁有的關係,或是某個片段;即便事過境遷,仍難以捨棄、偶爾浮現心頭。
繼2019年出版、獲得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「非小說獎」首獎與第11屆金漫獎年度漫畫獎的圖像小說《暫時先這樣》,插畫家陳沛珛於2025年1月推出新作《愛過的廢物》,以九篇短篇故事,探討過往的情感如何影響我們的現在。這不是一本「教你斷捨離」的作品。相反地,它描繪的是那些無法真正捨棄、卻又不知如何安放的情感。
「這是一本寫給紀念品們的情書,致在愛與愛過之間,丟不掉的廢物們。」
《暫時先這樣》以散文般的敘事節奏,描述台北女生的日常生活,畫風寫實細膩,深受讀者喜愛。《愛過的廢物》將焦點由「個體」轉向「關係」,一窺現代人對往事的留戀與矛盾,就像上衣領口刺癢的標籤,細微而讓人難以忽略。
曾有讀者問陳沛珛:「書名的『廢物』指的是物還是人呢?」她答:「都有,也可以有第三層意思,曾經付出愛的廢物『我』本人。」
東西可以輕易丟棄,更難處理的,往往是「愛過的人」
《愛過的廢物》從物件開始,相機、調酒、戒指……但真正的重量,其實落在物件背後的人際關係。書中角色不常用言語表達情感,不會大聲哭喊「我想你」,但會在看到熟悉的咖啡豆包裝想起某個人,或是在夜深人靜時打開放滿前任舊物的紙箱。
陳沛珛很少描繪複雜的臉部表情,而是讓物品、對白之間的空隙說話,讀者需要自行拼湊故事——揉爛的菸盒、刻意擺放的畫框,都是線索,讓人一步步揣測這段關係到底發生過什麼。她擅長留白,不直接描寫角色的痛苦,讓人想到濱口龍介電影,充斥著未了的話、靜態的物件,讓讀者自行感受那股「被留下來」的情緒。

▲〈週末行程(其一)〉中,「相機」與「過往的關係」存在著若有似無的牽連——閒置到蒙上灰塵,卻不願捨棄。
(圖/《愛過的廢物》內頁)
她們的故事,或許也是你我的故事
陳沛珛的作品風格向來低調克制,卻充滿情感張力。像是無聲的旁觀者,不直說、不明示,但當讀者看見〈4-5pm〉裡未拆開的包裹、〈Friday Night〉中枯萎的植物,便能瞬間進入角色的懷舊情懷中。
她也擅於詮釋物件與情感之間的聯想,〈風和日麗〉的女主角從對象對待相機的方式聯想到自己,與美好的天氣呈現出對比,內心浮現揮之不去的憂慮。〈週末行程〉則是由棄置路邊的床墊,聯想到曾經是親密貼近的人、事、物,總有一天也會淪落在外遭受日曬雨淋。〈Friday Night〉致敬濱口龍介的電影《偶然與想像》,描述女主角從同事家裡的生活痕跡,推敲出同事的同居人竟是曾經的戀人。〈Outsider〉中,一對情侶在閒聊中發覺兩人對戰爭看法的差異,聯想到對方的輕浮與不可靠,心中便難掩不安。陳沛珛總能以極具象徵性的細節,喚起人們對於感情的矛盾與擔憂,以及對「失去」與「遺留」的思考。

▲〈Outsider〉精巧描述兩人面對動盪世界的不同態度,進而影響感情。(圖/《愛過的廢物》內頁)
《愛過的廢物》的繪畫風格也較前作更為豐富多樣,〈週末行程〉色調較其他篇更為陰冷,甚至直接拿掉角色五官,以朦朧的方式敘事,在現任戀人身上尋找故人的影子。〈最後幾里路〉與〈Souvenir〉都描繪到登山,以黃色加重主角的存在感,更能凸顯隻身一人的女主角,回憶曾經陪伴在側的他。〈Before Sunset〉用色鮮明大膽,詮釋義大利的暖陽與角色間輕快的對話是再適合不過了。

▲〈最後幾里路〉黃色雨衣的主角與灰濛的周遭呈對比。(圖/《愛過的廢物》內頁)

▲〈Before Sunset〉擺脫陳沛珛作品中常見的藍灰色調。(圖/《愛過的廢物》內頁)
我們都是被遺留的「廢物」
閱讀這本書時,會不禁想起自己生命中的那些「廢物」——曾經很重要,但現在卻不知如何處理的東西。也許是由前任買單的飾品,或是打算送出去卻一直沒送成的卡片。這些物件之所以難以丟棄,往往不是因為它們本身,而是因為它們承載了某段未完的故事。《愛過的廢物》提醒我們,這些故事不一定需要一個明確的結局。它們可以被整理、被收納,安靜地存放在某個角落。最重要的是,在這些遺留之物裡,我們能再次與自己和解——即便想起過往無數遍,每次我都可以放手一點點、在面對時更輕盈一點。
從《暫時先這樣》到《愛過的廢物》,陳沛珛展現她對人際關係與情感世界的深刻觀察與思考。那些捨不得丟的舊物,都是曾被愛的證明,也像是我們與過去的自己之間,最後一絲微弱的牽連。當這些物件重現眼前時,回憶或許會刺痛,但也會帶來一絲暖意,《愛過的廢物》捕捉了這樣的瞬間,在溫柔的克制之中,看見曾經深愛的痕跡。